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5-08-25 13:06:41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拜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

今天我们学习了17课《孔子拜师》一课。这篇课文是一篇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的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教学伊始,我从课题入手,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学生立刻回答孔子,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看到学生一无所知的.表情,我叫学生打开书看课后资料袋,自己读了解孔子,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交流后再看课题,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学生问题提的好,“孔子那么有名为什么拜老子为师呢?”学生很会质疑,问题提出以后,学生默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找得准,我顺势引导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此刻突破了教学难点。

接下来我尝试训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孔子和老子品行的语句,细读写批注。我先做了指导“从上前行礼”这个词语我们能体会出孔子什么品行?学生说“有礼貌”,请把“有礼貌”写在这个词语旁边,这就是做批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因此开始默读找句子动笔写。

虽然学生找到的句子少,但在老师的引领下都找到写上批注。相信在今后教学中继续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能提高。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2

从几个关键词语入手,步步追问,引导学生进入当时的情境,走进人物的内心,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孔子的求知若渴、勤学好问,老子的诲人不倦。学生的感悟可谓水到渠成。

“风餐露宿”、“随时请教”、“诲人不倦”这几个词语在课堂上生了根。生了根的词语带给学生的是理解的深刻、扎实。阅读的深入、细致。通过这些词语学生实现了和文中人物的对话、交流,从而完成了和作者的'沟通,最终和作者产生了共鸣。“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3

语文大教研活动中把《孔子拜师》作为三年级共同研讨的一篇文章。活动中老师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研讨,经过了研讨、备课、上课、评课、再研讨、再上课等环节,不断修改教案,完善教学环节,尽量研讨出一条阅读教学新路子。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是积极参与,认真备课、上课。针对我所上的这节课,此刻我的心情是千头万绪的,有欣喜也有遗憾。

欣喜的是我在课堂上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我们的学生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课文阅读能力有限。但经过几个月的训练,特别是针对我们校本教研的主题“语文阅读教学与拓展”,孩子们都能通过自己的读找到一些重点的词和句子了,如今我设的训练重点已经由找词句过度到如何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了,而且也有一些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只是语言的表达能力还有所欠缺,这也是我们今后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在课堂上,我们的孩子不仅会通过抓词句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展开进一步的思考,自己提一些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外资料理解一些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广泛的进行课外阅读等。

在教学中我本着一种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态度,真实的再现我们的课堂,不是用动感的表演抓住人,而是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语文的精神只美吸引人。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创造了一种纯语文的课堂。

另外在我的教学是由各个环节组成,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但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群体,所以我教学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我的预设与生成发生了矛盾时,我及时做了调整。如当学习到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孩子突然有了质疑“老子为什么称呼孔子仲尼,而不干脆直接称他孔丘?”。面对这样的生成问题我首先对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行了表扬,同时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思考的空间,最后我顺势引导讲解其实这里是表达了老子对晚辈的一种爱护之情和自己谦虚的品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而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我在词语的教学方面能够结合语境进行理解认识的,效果不错。譬如在教学“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我设计了让学生想象孔子一路上遇到的艰难,我设计了一个填空的作业:一路上,孔子饿了( );渴了( )。遇到河流( )。雨天( )---------

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词语的意思。

在教学孔子和老子见面那一节,我引导学生想像场景,分角色演示再现场景。从而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孔子那彬彬有礼、老子那诲人不倦的优秀品质。

在整体感知部分,我选择的是推火车读的方法。在听了郐雪杰老师的课后,觉得她的方法很好。她先叫学生交流出自己预习课文时遇到的难读的句子,从而指导学生怎样读,然后用补充课题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这个方法很新颖,值得效仿学习使用。

今后,我要加强业务理论学习,积极参与网上教研活动,提高自己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4

首先,这堂课中闪光的有这么两点:

一、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先自学,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然后交流。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就是教学显得清晰、连贯。

二、拓展自然、恰当。

通过结尾的拓展既让学生对我们的祖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

其次,也存在不足:

一、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有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二、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5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最常说的一句话“人生是一个美丽的过程,我是在这每一个经历中历练并成长起来的。”那么校本教研就是我成长的一个巨大的平台。针对我刚刚所上的这节课,我此刻的心情是千头万绪的,有欣喜也有遗憾。

欣喜的是我在课堂上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我们的学生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课文阅读能力有限。但经过几个月的训练,特别是针对我们校本教研的主题“通过抓词句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孩子们都能通过自己的读找到一些重点的词和句子了,如今我没的训练重点已经由找词句过度到如何理解 ……此处隐藏11152个字……我想,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灵活掌握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第二,在教学设计方面,欠缺灵活,本来在重点学习第二段对话时,本想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但学生表现与我预期不符,,表现让我意外,因此,慌乱中只顾按照已定思路进行,而没有采取能够及时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课堂上应随时关注学生学的情况,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服务。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今后我会努力学习,不断改进,让自己的课更加出色。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2

一开课对孔子、老子的人物交流为课文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对课题中“拜”字的理解很到位。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葛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能表现孔子拜师艰辛的词语,再通过读一读这些词语,播放风雨雷电声让学生感受孔子拜师路上遇到的恶劣天气,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葛老师非常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如一开始让孩子交流孔子的名言,以及对两位圣人做与学的评价,以及对他们的赞美,尝试用名言,对对联等语言形式,大大激发学生学语文的趣味。葛老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恰当的评价语言也是课堂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3

此节课没有按计划来上课,计划中第一课时处理了大处手笔后,这节课分段进行指导朗读,但在课前学生已能够找到重点句并主动进行理解,所以一节课就围绕学生的感受,互相说说感受再读读句子。

在说感受时,学生可谓是千人千面,有的学生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有的学生从那个角度来看问题,比如同是一句话: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找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这句话,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爱动脑子想,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看出孔子有礼有节,还有的学生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他认为孔子能向别人学习,特别是李姚还提出了每个人都有各自喜欢的方向,知道的知识也都不同,我们要学习各种知识,学习每个人的“独门秘技”。

特别是最后结尾处,学生提出“孔子和老师不仅学知使人们佩服,人们还很敬重他们的人品”这一句,说明学生思考很全面,这句话我是没有进行思考,因为受整篇文章主题的影响,学生却能从简单的'道理挖出深刻的道理,他俩知识丰富,还很有礼,所以我就势总结到我们的学习与做人,一个人要想受到人们的尊敬,需要丰富的学问,但只有学问还不够,还要有好的品行。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4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在这一课教学时,我先从孔子的言行入手,将重点放在体会孔子的品行上。上完了课,我觉得以下两点做得比较好:

一,在情境中理解词语

语文课必须具有语文味。突出词,句的品悟,体现语文咬文嚼字的传统特点,语文味便呼之欲出。语文味浓了,语文课就不再只是单调冷峻的环节设计,语文课也就变得丰满了。

本堂课中,对于词语的处理,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的语境,以"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完全走进孔子的内心,让学生成为孔子,与他们对话,说说当时自己在路途中是碰到什么困难,是怎么做的。

孔子这一路,在风里吃饭,露天睡觉,旅途生活多艰苦啊!这就是——风餐露宿。他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这就是——日夜兼程。

这样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对于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就水到渠成了。至此,两个本来平凡普通的词汇因着学生的想象移情,角色体验和教师的有效点拨而变得充满生命活力,词语成了可以触摸的有温度和质感的生命体。

二,巧妙利用《论语》语录

课开始,我就以课后孔子的名言导入,课末又以孔子名言结课。

老师,第一次给大家来上课,带来了一份见面礼——四句名人名言,谁愿意来读一读你知道这是谁说的吗

孔子每天跟着老子学习。当他学到了新的知识,他一定会觉得怎么样所以他才会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呢他会怎么做(他知道,在学习上应坚持老老实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所以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样,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学生整节课均浸润在孔子深厚的思想文化氛围中。阅读,不再只是单纯的课文言语的分析讲解,还被深深根植于祖国文化背景的宏大时空之中。我认为,这样的阅读,便是润泽的阅读;这样的课堂,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堂。

这堂课下来,如预先所料,我拖了几分钟。课堂中还需要我去斟酌的地方很多,比如,教学内容的容量较多;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如何引导;教育机智不够,这与我自身的素质修养有很大的关系,需要我进一步提高。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5

这次上课的题目是《孔子拜师》。选择《孔子拜师》一课,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在曲阜上了四年大学,在那个宁静而温暖的小城里,受到了古朴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想起学生时代看的那一场舞剧《孔子》,圣人的一幕幕沧桑又浮现在眼前。我暗下决心,一定好好讲一讲孔子,把我所知道的孔子讲给我的学生听。

11月19日,早上,上课了。按照预先的设计,从介绍孔子导入。原本配乐《破阵》是一首颇有气势的音乐,加上激昂的解说词,本想把学生引入到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中。怎奈,音乐中途“罢工”,正在我兴致刚起之时,戛然而止。我心中一惊,但随即镇定下来,故作镇静地继续解说,想通过自己有感情的朗读,弥补声音缺失的遗憾。但是,诚实的说,心情还是比较受影响的。但是,课还是要继续!我强打精神,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字词、文章大意的梳理。终于,上到了我自认为可以出彩的一个环节——古文识汉字。精心准备的音乐《墨香》响起,我重整旗鼓,打起精神,把我对汉字的热爱透过汉字简介、古文字介绍传达给学生们。不知不觉,我竟投入其中,渐渐把所有负面情绪过滤了出去,与学生一起,走进了古文探秘的神奇。再接再励,小小的故事我也尽量讲的声情并茂,学生和我,都融入了故事的情景之中。

课结束了,看到学生们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几位听课老师微笑地看着我,我心里觉得轻松了许多。虽然,课上的并不完美;虽然,一上来就出了那么大的纰漏;虽然,自己的内心经历了小小的波折,但是,一节课完整地上完了,学生学到了知识,我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得到了几位老师的认可,我心里还是挺开心的。吸取的教训就是:准备还要再充分一些,课堂上的心里调试还应再及时一些,课程设计还要再精心一些。每次进步一点点,离精彩就更近些。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