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假如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假如教学反思1《假如没有灰尘》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思路清晰,说明有序,浅显易懂。它也是一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而又生动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在教学时以学生自学为主,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点拨引导。导入课题时,先让学生说说灰尘有哪些危害,然后再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怎样?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将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相印证,看看有哪些异同,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撼。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并请学生用一段话回答课文第2自然段的设问:“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最后,还引导学生想: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使学生懂得: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
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学生理清线索、理解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可以让学生围绕“作者是怎样说明灰尘的特点和作用的”这一问题熟读精思、讨论交流。还启发学生注意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认真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让学生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
课前我让学生按照阅读提示预习课文,并且搜集关于灰尘的资料及人们对灰尘的不同看法。在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说说灰尘有哪些危害,然后要求学生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怎样?
在班里组织了一场辩论赛。正方是认为灰尘对人类有害的,反方是认为灰尘对人类有益的。这场辩论赛开展得很激烈,正方说得头头是道,资料主要从课外书中搜集来的。反方也说得有理有据,他们主要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来说明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双方在辩论中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灰尘的优缺点。
最后我对这场辩论赛进行了总结,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因此我们看事物要看到它的两面性,全面地分析,趋利避害,为我所用。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两面性,学生举了好多例子,如人类生活离不开水,但洪水泛滥,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网络为我们搜集资料提供了方便,沉迷于网络游戏又不利于身心发展等。一场辩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身为教学的组织者,何乐而不为?
学了这篇课文,课后练笔也很有必要。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资料进行练笔,并以第一人称写灰尘。这样有助于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均得到提高。
(2)《假如没有灰尘》共5个自然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首段先从人们对灰尘通常的认识写起,指出灰尘的危害,接着笔锋一转,以问句设疑,发人深思,自然导入下文。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和主要来源。第3至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说明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解答了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问题。第5自然段是重点段,由“灰尘大多具有吸湿功能”这一特性入手,层层推进,说明了灰尘的重要作用。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本节课我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整个流程是这样的:首先我口述了两个由于灰尘而引发的疾病事件,由此让学生初步了解灰尘对于我们人类生活的危害,进而导出“尘”,用说文解字方式解读“尘”字,概括出它的特点,即小,紧接着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灰尘大小的语句,并更中肯地概括其特点,即细小、微小;接着进入学文阶段,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即“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灰尘特点和作用的句子”,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想法,跟着全班交流,师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语句把握灰尘的特点、作用及作者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同时借助自然风光图片(灰尘的杰作)使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并相机板书,在小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后师口述灰尘在军事方面的作用,以此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最后通过文章最后一句及第一段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灰尘的赞美及概括灰尘的两面性,以此再进行拓展,列举生活中存在两面性的事物,从而得出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的结论。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自认为教学思路很清晰,能把握住课文的重难点,能较好地补充文本的空白,使学生拓宽其知识面,跟学生很好地进行互动,跟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交流知识。特别是我平时常能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上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虽然本节课学生的概括能力还达不到很好的要求,出现不够精确的情况,在今后的学习中将再加大力度进行训练。同时今后的课堂要更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
假如教学反思2《假如》是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首儿童诗,主要内容是借马良的神笔,表达少年儿童的美好心愿。这一课的内容实际上比较简单,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所以最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识,特别是课后的省略号更给大家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假如我也有这样的一枝神笔,我会……孩子们大部分都能表达出自己美好的愿望。
另外,课堂是充满变数的,教师无论设计出怎样的教学思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都会产生许多变化,而面对这些无法预料的变化,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应变要求。所以课堂的教学要善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抓住细微之处,生成灵动的课堂。
反思一: “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那什么是遥远?”孩子们明白遥远所代表的意思,但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于是再问:“鸟妈妈都会飞过哪些地方?”用这个问题的答案再来诠释上一个问题。其实学生在这个环节的表现是很富有想象力的,说“鸟妈妈可能会飞过高山,飞过小河”,“鸟妈妈可能会飞过田野,飞过村庄”。但由于我的点拨还不够到位,所以,失去了对学生想象力进行训练的机会。
反思二:“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我抛出的问题是:你有没有苦苦等待的时候,那时你会想些什么?结果孩子们的回答几乎全是希望妈妈早点回来给自己做些好吃的等等。原因就在于我给的问题目的性不强,学生都毫不犹豫地作出了回答 ……此处隐藏11164个字……>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发展学生创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有些课文的`情感可以向文外延伸,抓住伸展点发挥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在教学第一小节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红红的太阳下小树有什么感觉?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仿佛自己就是那太阳下的小树,学生展开了自己的想象,体会小树有了太阳以后再也不觉得冷,而是感觉非常的暖活,这样的想象让学生更能溶入情感,更好地体会小树在阳光下享受的温暖,感受小树内心的开心。
4、读写结合,深化体验。
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了这首诗,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萌发了写诗的冲动。我抓住时机,通过对省略号含义的挖掘,让学生认识到身边需要关注的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体验在学生写话中升华。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假如教学反思14《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诗歌,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显示了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关爱环境,关爱动物,关爱他人。最后一小节以“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结尾,耐人寻味,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思考空间与说话、写话练习的平台。为了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我出示了多张图片让学生欣赏,它包括:饥饿的熊猫、被破坏的森林、被污染的小河、地震后的孤儿、失明的小孩、失独的父母、窑洞中学习的小孩、失去家园的人们等。我问:“假如你有马良的`神笔,你会怎样做?”话音刚落,小手纷纷举起来了,胡杭成说:“我要给穷人画一间房子,给他们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房子。”“你可以按照课文的方法完整地说出来吗?”“因为他们没有房子。”这时我只好再请一个同学回答。林诗雅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会给失明的小孩画一双健康的眼睛,让他们看见这个美丽的世界,不用再生活在黑暗中。”她的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可能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接下来的小孩大多都可以从图片中找到了说话的内容,于是我就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经过20多分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完成了草图,虽然没有填色,但也知道他们画的是什么。经过练说和画画,我估计动笔写是没有什么问题了,接下来的一节课我就让学生把图画的内容按照课文的格式转化为文字表达出来,动笔前我强调:题目要写在中间,诗的内容从第二行开始写,前面大概空三个格,要学会分行,关键字有“我要给、画、让”等。时间在慢慢地流逝,我期待着学生的好佳作。谁知收上来的诗,完全不是课文的形式而且很多是“断章取义”的。我懵了,是什么原因?我绞尽脑汁,大概的原因可能是说话与书面语言表达是有本质上的区别,说话只要能表意清楚,人们都会明白对方说点什么,但是如果要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就要涉及到多方面的要求了,它既要符合语法,也要标点正确,所以写作是件非常困难的事。这首小诗虽然字数不多,但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却成了大难题。为了让学生完成第一首诗,我决定重写。这次我在稿纸上仿照课文的格式,写了一个开头,相关的内容也找了三个平时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说了几个例子,然后再让学生仿写,这次的情况比上次的好了一点,
但是还是不理想,会写的而且格式正确的还是那几位学生。此时我真有点郁闷,问题到底在哪?有些学生会说,但到了让他们写的时候,就为什么不会用文字来表达?我百思不得其解。思前想后,我再做一次尝试,把这首诗歌的格式做成一张填空式的幻灯片,让学生填空。当我要求学生把这首诗再重写一遍的时候,有不少学生不开心。我说:“你们上次写的诗,内容是不错的,只是格式不对,这次你们只要跟着老师的格式去写就可以了,不信你们看。”要写诗的格式呈现在大屏幕,学生看了,眉头舒展开了。很快他们在动笔了,有了可供选择的内容,如:失学的小孩、失明的孩子、饥饿的熊猫、被污染的小河、被砍伐的森林、被污染的空气、堵在路上的汽车、失去家园的小孩
失独的父母、患上重病的人、孤独的老人、贫困山区的孩子、流浪的小狗、失去亲人的孤儿等,他们用了15分钟的时间就把诗完成了。这次收上来的诗比前两次好多了。细细地回想之前的引导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我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其次是大多的学生都缺乏语言组织能力,再加上脑海中的词语不丰富,能写的字不多,所以当他们要把口头的语言转变成文字就碰到很大的困难,所以填空式的仿写,是低年级学生写作的一道桥梁,它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也可以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感。
假如教学反思15《假如》这是一首诗歌,是一篇神话故事。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启发我们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这首诗歌在写作特色上,结构相同,都采用“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的句式,结尾用省略号留有悬念,便于想象,语言通俗,朗朗上口,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把新旧信息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有发现,自有发展。
一、注重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丰富的学习情感。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通过紧抓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以读为主,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运用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有太阳和没太阳、有食物和没食物、健康与不幸的比较,让孩子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从情出发,喷发爱心。诵读课文这一环节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
二、重视学生个性培养,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故事的形式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挖掘孩子的内心,朗读这首诗时,孩子产生许多共鸣,小鸟挨饿的痛苦,鸟妈妈寻食的艰辛,很容易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为孩子无私奉献的感情;孩子对大自然、对小动物、对自己的朋友有种无言的感情,由此自己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通过小练笔的方式,将孩子真善美一面展现出来,课上孩子的“假如”,让我感受到一颗无私而又纯真的爱心。
三、疑惑和不足
教学设计时想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探究课文,但是语文教学总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总有所欠缺。教师的教学的心理素质需要加强,以免影响到教学临场发挥。比如在复习词语“哭泣”的时候,学生容易将“泣”读错,如果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及时将“谷粒”的“粒”和“哭泣”的“泣”作比较,相信同学们不会再读错了。以及在配乐朗诵这一部分,我教学时选择全班集体诵读,这个环节如果能够指名一两位同学伴着美妙的音乐进行诵读,教学的效果会更加的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