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1这次有幸得到教研室蔡老师和员村六小张老师的到校指导,使我上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收获良多。听了她们中肯而精辟的评课意见,静心反思自身教学过程,总结本课教学得与失如下。
本次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调动各种课堂资源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它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我采用了情境创设办
法。首先是结构的安排。在课文的结构上,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课时通过学习第一段创设了吊唁鲁迅先生的场景,并以此为轴心,通过回忆引出四件事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对少年儿童及劳动人民的关怀和热爱。每学完一个故事,再辅以描写吊唁人们表现的资料,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车夫的泪——青
年的泪——佣人的泪——老人的泪”情感主线,现实与回忆交织,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与今日悲哀之间穿行。爱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发起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其次是相关资料的引入。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和鲁迅先生名言诗句的引入,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本课运用了图片及音乐艺术手段创设情境,在渲染气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三段配乐朗读令学生在忧伤的乐曲声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二是能抓住重点词语深入开掘,构建人物形象,并渗透写作方法指导。
在第三个故事中有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场面描写,我在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进入画面后,抓住“跪”字深入开掘,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位受人景仰的伟人为救助低层劳动人民的长时间的一跪,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关怀和热爱,构建起闪烁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伟大形象。在感受语言文字内涵的
同时,我还适时地渗透抓住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让阅读习得的技巧在写作中得到迁移。
由于个人的.水平所限,本课还有许多的不足。
首先在时间分配上,第三个故事精讲,花时间太多。第四个故事则略略带过,没有对前面的认识进行深化与提升。例如可以抓住女佣的话品味鲁迅先生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中心: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其次,本次学习的资源,如课外材料与名言都是老师出示,应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把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此外,,本节课在朗读的形式上比较单调,小组学习讨论的机会不多,个别字发音未够标准,都是我以后要注意改进的地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2当学生们读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同学接口说: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的同学听了,好像有不同的意见,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灵机一动,前两天,我让同学们写了猜猜他是谁──描写人物外貌,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而且写得很成功。这次,何不用这个成语再来练习描写人物的外貌呢?于是,我没急着解释这个成语,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这一问又掀起了议论高潮。
学生甲:我在登黄山时遇到一位挑山工。
他长得什么样子呢?我饶有兴趣地问。
这位挑山工大约五十来岁,脸黑黝黝的,皮肤特别粗糙,眼睛里布满了血丝。肩上的重物把他的腰都压弯了
你有一双慧眼,看来你已经体会到了饱经风霜的含义了。还有谁想说说?
学生乙:我家对门有个修车铺,修车的是个老爷爷。老爷爷两鬓斑白,一张古铜色的脸,颧骨高高突起,额头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一到冬天,他的厚嘴唇上常会裂开几个口子。每次见到我,他总会微笑着和我打招呼。
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我赞许地朝他点点头。
也许受到刚才两个同学的启发,其他同学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一个学生说:我的伯父工作特别辛苦,所以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许多。由于长期在海上捕鱼,他的`脸被海风吹得又黑又粗糙,像没有上釉的陶器。
又一个学生说:我的奶奶是个农民,头发全白了,额头上的皱纹像刀刻一般,青筋暴绽的手上布满了老茧。
学生的话匣子一打开,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源源不断啊!我欣喜地对学生说:你们真棒,刚才的讨论就是对饱经风霜最好的诠释。你们想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吗?学生兴致盎然,欣然提笔,埋头写了起来
【反思】
在这堂课上,如果当时老师只是把饱经风霜的含义直接地解释给学生听,学生虽然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但不一定能深刻领悟到它的含义,并进而灵活运用它。再说,平时学生作文,一是常为没有写作材料发愁,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写出来的文章假话、空话、套话比较多,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因此,面对此情此景,我随机应变,巧妙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使一个成语成了学生练笔的好素材。这样做,不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让学生通过听、想、说、议的过程,把直观感受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兴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3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每件事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
理解课文时,可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就调整了阅读的.顺序:大致了解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后,直接学习下文。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 ……此处隐藏6714个字……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小标题的概括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给每部分加小标题,既锻炼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也检验了学生读懂课文的效果。最后让孩子找到中心句,初步认识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第二课时的学习,由回忆四件事引出鲁迅是怎样一个人。出示自习提示时,我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让学生去勾画描写鲁迅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先自学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这样就调整了阅读的`顺序:大致了解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后,直接学习下文。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渗透理解,在吃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每分析完一件事,就让学生抓住周晔的那句话,多次朗读,去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进而概括中心思想。
在合作探究,理清课文的结构的同时,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我其实暗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每分析一件事后,回到第一段周晔的话的朗读。设计到理解文章的难点的时候,我出示了文章相应的写作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
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学完课文,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品格,伟大的人格魅力便深深地铭记在了学生的心中。我趁机引导学生来品读巴金先生在《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一文中所写的四句话,使学生情感再一次得到提升,进而齐读周晔的话,当我们失去这样一位伯父时,我们会怎样呢?此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更深入的走入鲁迅。如果再设计一个小的练笔或口语交际,你此时要和鲁迅伯父说些什么呢?我相信课堂效果会更完美。有了先行课的课例,我也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把握,对小组学习又有了新的认识: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这样不但小组合作的效率会高,而且课堂也更有实效性。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思则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1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篇文章的教学,我本着以情感为主线,充分挖掘句子内涵,以读悟情,主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如学完第一个小故事,教师就饱含深情地导读:“亲切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可是今天,伯父却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回忆往昔,周晔更加悲痛,那怎么读这句话呢?”(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在读完第二个小故事时,老师又说:“就是这样一位幽默诙谐、富有斗争精神的'伯父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怎么能不伤心呢?谁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再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段话。而在学完“救助车夫”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用低沉的声音与学生交流:“亲爱的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伯父去世了,这是多么令人悲痛的事呀!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再来读读这段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我就是这样把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作为一条情感主线,通过反复朗读从而由体会周晔的悲痛心情迁移到我们自己对这样一位伯父的爱戴与怀念的体验,因而在角色转换中体验感情,在反复品读中流露真情。
另外,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我还简单地介绍了鲁迅的《啊Q正传》和《狂人日记》加深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从而更好理解这个句子。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14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前,我安排了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关于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等。上课刚开始的一段时间,由学生汇报读一读、交流这些资料,让鲁迅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初步的印象。
接下来,在学生初读课文环节,我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思考作者写了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一个小标题。在这一环节中,我落实的不太好,学生读完课文后,由学生直接汇报提炼出的小标题,很多学生无法总结出来,没有达到预设生成。其实,在这一环节中,我可以先给学生做示范,指导学生拟出一个小标题。再以此方法,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由学生先说一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是词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语做小标题。最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中选出最好的小标题。
步入文本的学习,指导学生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开始自由读课文,在书旁做批注。汇报时,结合写作上的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由点及面的感受鲁迅身上所特有的光辉品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如救助黄包车车夫部分,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把自己置身其间,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与作者一道经历救助的过程,体验救助前后“我”的情感。然后学生小组内轮流读,互相读,看看能不能通过朗读体现人物不同的情感,感受黄包车车夫的`痛苦与感激、伯父和父亲的关切之情、救助后伯父的愤恨之情、“我”的疑惑不解等。还通过示范朗读的作用,力求将感悟和朗读相结合,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纵观整堂课,虽然抓住了教学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了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但在一些具体环节中,落实还不到位,主要是因为教学方法和技巧的不灵活,以后还需学习,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