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教学反思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教学反思14月12日,本人参加了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活动,并执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对这节课,虽然听课老师说还不错,而我自己感觉却上得不成功,没有那种酣畅淋漓的课感。
结合上课和评课,我有几点想法与同行交流,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精心预设缘何没有精彩生成
这节课我在04年12月和05年4月分别在县实验小学和诸暨市实验小学执教过,那两堂课应该说“预设与生成”能够“精彩共舞”。为什么同样的精心预设,却有不一样的结果?
我虽然赞同导师周一贯先生的评价,他说我“授予”的太多,放得不开。但是,我却疑惑:如果是预设出了问题,为什么前两堂公开课却能成功?这次上课,虽然事先有些紧张,但并不害怕,而且充满着信心。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上周又作了精心准备,对教学预设又作了深入思考,而且在本校试教了三次,其中二次感觉比较好。
是不是教学内容过于难,学生较难理解和体悟?虽然,前两次公开课我上的都是六年级,这次是五年级,但是我在试教的时候,也都选了五年级,除了一个班感觉不太适应外,其他两个班级还都可以。看来年级也不是问题。学生在我的“主导”下,应该能够理解。当然,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应该对教材、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但并不是要把自己的深入理解告诉给学生;学生没有必要理解得这么透,这么深。
其实,同样的情形,并不只有我才遇到过。我见过两个很好的例子。一个是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他来绍兴执教《古诗两首》,同样的精心预设,王老师能够获全国大奖,而且是一等奖中的第一名,但在绍兴却上得很不成功。我曾在一篇短文中分析过原因,这里不再累述。第二个例子是我名师班的同学俞东江,那年我邀请他到南钱清分校上了《夏日绝句》,非常精彩。事后,他对我说在柯小等其他地方也上过,也上得很成功。但就是这样一堂预设非常精心的课,在省阅读教学大赛选拔赛中,在新昌南明小学不慎遭遇“滑铁卢”!
所以,我又对周老师的观点不赞同了。我们常常以课的成败论英雄,课上得成功了,预设就是好的;课不成功了,预设就是不恰当、不合理的。如果这样,如何看待我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同样的精心预设,却遭遇不一样的结果!难道预设还不够精心吗?如果不是,为什么他们在其他地方就上得非常出色?所以问题不仅仅出在预设上。
精心的预设能够精彩生成,但是,并不是所有精心的预设都能够精彩生成。有了精心预设,还需要教师视教学环境的变化而临场的调控;学生素质的高低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的心情、状态也是一个必要条件……所有这些,哪怕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极细小的环节,都有可能影响原有的精心预设而导致没有精彩生成。
二、课文课堂为什么要鱼和熊掌兼得
第二天的评课时,两位老师提出了同样的意见,即课堂中只是反映战士孤寂、痛苦的生活而没有表达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一位教师甚至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她的文化也是最光辉灿烂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埋怨朝廷、埋怨国家,似乎不妥。我对他们的意见并不赞同。首先是对于这首古诗教学,我的目标之一即是“体验人间亲情,感受战争的残酷无情,激发学生反对战争,拥护和平的思想感情。”王之涣虽然是个非常“乐观的人” (评课的老师如是说),写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样的意境开阔,格调高昂的诗句。这首《凉州词》中也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的苍茫与雄浑,但我个人以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辽远与开阔,正是“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有力映衬,更加强烈地衬托了“城孤”和“人孤”。“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的更多是战士(或者说诗人)对战争的埋怨,哪里有什么对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一首诗自然有一首诗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它跟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衣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和《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后者自然有保家卫国,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壮志豪情,但在王之涣的这首诗里,显然没有这样的思想感情,有的.更多的是战士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对战士的同情,也分明流淌在字里行间!有老师说,战士守卫边疆那种壮志豪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难道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与埋怨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吗?“战士生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难道不是当时诗人对战争与战士生活与命运的真实写照吗?如果硬要把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作为王之涣诗的主旨,这语文教学真的应该如此另类吗?一首诗难道可以承载古诗教学的全部?难道对学生各种人文精神的滋养都要在一节课中完成?难道有诗人对战争描写得“壮怀激烈”就一定不能容忍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难道对学生的教育也一定只能渗透保家卫国的思想而不能让他们感受战争的悲惨从而树立反对战争,拥抱和平的情感?
三、关于教学资源的运用
本节课,正像我在设计特色中提到的:“文本、意境、情感在音乐中相融相生。”我在本节课中运用了许多音乐和图片。目的很明显,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课前的谈话,我播放的是截取的《渔舟唱晚》,我把节奏快的地方删了;教学“黄河远上白云间”诗句时,欣赏黄河奔流的图片,我播放的是比较欢乐的《黄水谣》;观看荒凉的玉门关,茫茫弋壁滩时,播放的是《梅花三弄》;诵读描写战争残酷与无情的古诗时,配的是《红豆曲》;出示描写杨柳送别的古诗时,配的是《阳关三叠》;出示亲人思念战士的场景,放得是悲伤的曲子,而交流妻子、老母和儿子对战士思念的环节,我配的是非常感人的《夜曲》,最后结束,点明“呼唤和平”的内容时,我配得是萨克斯管《回家》。古代战争的残酷,战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难理解,所以我通过图片和音乐进行渲染,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当时的感受。在两所实小上的时候,效果都是出来的,有些学生当堂就流泪了,特别是在亲人思念战士这一环节,尤其明显。这说明,音乐与图片的烘托还是有效的。但是,在这堂课上,学生他们显得很自信,也显得很轻松,显然音乐和图片所创设和情境对他们没有起多大的作用。
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别 ……此处隐藏9904个字……积淀,再多背一背写景的古诗就更好了。
其四,板书的设计,可以图文并茂,突出本节课的特点。
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也让我遗憾。因为,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讲师培训,让我错过了最精彩的两节课,学习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好在,前三节课我听到了,杨老师的沉稳教风;林老师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师的适度引导,都是我学习的地方。而我在异地异生的挑战下,能够做到顺利的完成一节课,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我很满足。我将以此次赛课为基点,继续努力,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风格独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师。
古诗教学反思13出于对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兴趣,我总喜欢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和改革,这样的尝试使我在教学的路上,慢慢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这次在市评优课上之所以选择古诗词复习这种课型,是因为古诗词复习领域的公开课尚为空白,同时也想大胆的进行一番古诗词教学的研究和尝试。
总体来说,两次古诗词教学的过程,基本实现了课前对于古诗词教学的理解和预想。学生通过写景诗、送别诗、思想诗、咏物诗、爱国诗,这一系列的以内容为专题的古诗词复习课,有机会尝试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鉴赏诗词的精妙之处所在。通过这一稍微高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设计,以课堂为途径,让学生了解了更多与古诗词有关的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如:通过《芙蓉楼送辛渐》的鉴赏认识了多位郁郁不得志的文学名家;通过《鸟鸣涧》了解了诗人王维的禅意境界,体会到盛唐时期的政通人和。学生在课堂上所收获的,远远多过传统的诗词课堂教学。纵观两节古诗词复习课,我认为自己的课堂呈现出一下几个亮点:
1.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两节课均按照大连市标准课堂的四十分钟教学 设计,在整堂课上,孩子们经历了诵读、理解、体会、鉴赏、仿用等几个学习环节,全面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多方面感官。40分钟的教学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研讨,并不觉得冗长。课堂节奏紧凑,环环相扣,教学效率较高。
2. 课堂随机引导到位:在两节课实施之前,分别对于学生可能作答做 出了预设。但学生毕竟是活着的、思考着的群体,他们的回答,往往与预设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能将预设的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融为一体,课堂上的几处预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送别诗中关于水的拓展,帮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古诗名句;写景诗中关于“禅”字的解读,让学生对王维的诗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及时更改不合适的教学设计:在进行第一次教学的过程中,课前首先进 行了古诗词的分类汇报,这一环节的设计,使课堂可用时间减少很多,知识后边的教学环节如赶集一般匆匆忙忙。在第二次教学过程中,果断的`删除此环节,代以直接交流复习主题的诗句,目的性强,教学效果良好。
两课的教学过程总体来说让人比较满意,但是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在第二次写景诗的复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第一次面对这么多老师来听课,孩子们既荣幸又紧张,因此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略显拘谨,没有完全将平日的积累,与学生的真实水平发挥出来。作为授课老师,只注重对于知识的引导和点评,却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帮助学生走出紧张的状态。
课堂教学容量还是有点大,学生学习的内容本来就已经超过孩子的接受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设计的教学内容的取舍还不够灵活。教学设计中有多处提升学生的引导,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因此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应当点到为止,或是利用平时的教学时间慢慢渗透给孩子,避免样样通而样样松。
除此之外,语文的课堂,还是应当换语文以颜色,读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课堂上还应当有大量的诵读过程,此项在课堂上表现的不够突出。
对于古诗词的教学,通过这两次的尝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只有教师自己讲古诗词、读通、读懂、读透,才能引导学生从短短的诗句当中,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见解。我会将此次尝试所得到的经验,运用于以后的古诗词教学当中,这样在六年级的复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得到更多的收获。
古诗教学反思14古诗两首历来都是可难可易的教学内容。说它难,是因为做老师的既想把作者背景、古诗大意、重点词语、诗的意境都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有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又想把诗的背诵、默写同时完成。
说它易,是指完成古诗的'背诵、默写即可,应付考试、作业绝对没有问题。
就我班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于背诵都能在较短的时间段内完成,即使后进生也能在一天之内追上其他同学。但是以往的测试中,古诗的默写是个难点,总有一部分学生掌握不住某些字的书写,究其原因是以为对易错字的意义掌握不牢。
结合这种实际,我在教学时把两首古诗用大字板书在黑板上,讲到重点诗句、字词时我就在黑板上相应字词的旁边写上意思等知识点,同样要求学生和我一样在书上记笔记,这样我才可以觉得踏实。记完之后,我在课堂上不断地强化提问他们,以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对于书写,我先教他们按照诗歌的格式在本子上抄写,等背会之后,再教他们默写。
我想这种方法,能够使他们对古诗的学习有新的理解。
古诗教学反思15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教学黄鹤楼这首古诗时,我首先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我希望幼儿能够:
1、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意义。
2、学会正确朗读古诗。
3、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教学方法的选择
对于幼儿园的'教学,我选择了一些互动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首先,我会和幼儿一起朗读古诗,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美感。我会反复朗读,逐句解读,引导幼儿理解每一个字词的含义。通过亲身体验,幼儿可以更好地记住和理解古诗。
其次,我会设计一些与古诗相关的游戏和活动,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我会组织幼儿参观一些名胜古迹,如黄鹤楼,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此外,我还会和家长积极合作,鼓励他们在家里与孩子一起朗读古诗。这样,幼儿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多次接触古诗,巩固和扩展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和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反思,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有些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些困难。我应该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让他们逐渐掌握正确的朗读和理解技巧。
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家长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应该与家长密切合作,与他们分享教学进展,并向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设计更多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点。我应该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情况,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和学习。
教学成果与总结
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改进,我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幼儿们对于黄鹤楼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朗读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资源,使每个幼儿都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