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冰灯》教学反思

时间:2025-10-21 23:46:35
《冰灯》教学反思

《冰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冰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冰灯》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语文第五册第十单元第三篇主体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

2、 激发学生去用心感受自己父母的爱,从而用实际行动去爱自己的父母。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2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记述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种深切的爱。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在执教的第一课时时,扫除了字、词障碍,并对课文进行了初步感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学习了课文1——7自然段。这节实录是第二课时,重点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立足课文8——11自然段,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使学生的心灵经受洗礼,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分析:

宁安市是黑龙江省的一个小镇,这里有着北国特有的物产及人文景观。我所执教的班级有63名学生,作为课改的第一批孩子,他们有思维活跃、自信心及表现力强的特点。《冰灯》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恰逢岁末年初,正值隆冬。北国的孩子爱冰雪,冰雪铸就了一代代北方人粗旷、豪放、纯朴的性格。做为冰城雪乡的孩子,对冰灯的感受更是亲切,加上这篇课文浓浓的亲情及北方特点,学生乐于品味,利于达到“三维”目标。

教学实录:

一、 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作者看到大军有漂亮的玻璃灯,也让他爸给他做一个。

生2:我知道爸爸很爱他。给他做了一个最漂亮的冰灯。

二、品读感悟,深入理解

师: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有更大的收获。首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 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读,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我看到爸爸给我做冰灯的时候和爸爸的对话部分,我最感动。

师:能把这部分最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吗?

生:能

师:请你自己找同学说说听了你的朗读有什么感受。

生:选付贵彬

生:张帆,你读得很有感情,尤其是“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这句我听出了你关心爸爸。就是你读的“我不冷, 小心冻着,要过年了”不像爸爸的语气。爸爸的声音再粗点,就更好了。

生:谢谢你付贵彬

师:付贵彬评得真好,爸爸的声音是要再成熟和深沉些,表现出父亲疼爱儿子那种亲切的感情。

生:对,我就是这么想的,没说出来。

师:张帆,那请你再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有进步了。谁再说说,还有哪个部分让你最感动。

生:我最感动的是第10自然段。“我的鼻子发酸”我觉得小作者后悔得都要哭了。

师:你能读出这种要哭的感觉吗?

生:我试试吧。(生读)

师:老师觉得你读的`不错。你们选择这部分,我也很受感动,我也想读读,行吗?

生:行!

师:听老师朗读8——10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师读)

生:老师我想给你评一评。

师:可以

生:老师你读得真好。第一句“我再也睡不着了”。“再”字重读得很好。

生:老师,你读的“我鼻子发酸”这一句听得我都要哭了,非常感人。

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这就是有感情朗读,用自己的感情打动听众,就是朗读的高境界。听了这部分。你能提出什么 问题?(众生举手)先把你的问题说给小组同学听,让大家试着回答。

(生交流问题,并解答)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最感兴趣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

生: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看到父亲做冰灯,小作者为什么后悔了?”

师:大家想听听他们小组的回答吗?

生:想

生1:因为他看到父亲暖手,知道冰很凉,心疼爸爸了。所以后悔了。

生2:爸爸“用力磨”做冰灯很费劲,所以后悔了。

生3:作者后悔的是我要是不要透亮的灯,爸爸就不用挨冻给我做冰灯了。

师:你们回答的不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爸爸那么早就起来,我还睡着呢,所以后悔不应该让爸爸早起。

生:爸爸那么冻手,还不到我的被里暖手,我更后悔了。

师:大家说得真好,其实,作者后悔就是看到了爸爸做冰灯很不容易,体会到了爸爸那种深沉而伟大的爱。你还从哪 能看出爸爸爱孩子。

生1:作者要灯,他爸就答应了,是因为爸爸爱他。

生2:他爸爸明知没钱给儿子买灯,却答应了儿子。还给他做了个透亮的冰灯。

生3:爸爸起来了,却让儿子再睡一会儿。

生4:爸爸把棉被按下去也是爱儿子。

生5:“冰灯融化了,却留在我的心里”其实留下的就是爸爸对他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了解了父亲的爱,让我们再在小组中深情的读读这一部分。

二、 拓展延伸

师:父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点点滴滴都有着父母的爱,想想你的爸爸妈 妈对你有没有像课文中这样感人的事。先和小组同学说说。

师:谁和大家说说你感到的父爱。

生1:我看到小饭桌有溜肉段,和爸爸说我想吃,那天中午我爸爸就给我做了溜肉段,那是他打电话问别人学着做的。 我知道,那盘溜肉段就是爸爸的爱。

生2:我的小车子扎了,我爸修了一晚上,第2天,我又骑上小车子了。这也是爸爸的爱。

生3:我叔叔家买了一台游戏机。我去玩,给弄坏了。我以为爸爸能打我呢。结果他没打我,帮叔叔修理好了游戏机, 还给我买了一个新的游戏机,那就是爸爸的爱。

师:他们说得老师都感动了。爸爸是如此地疼爱我们,文中小作者是怎么对爸爸的呢?

生:小作者也爱爸爸。

师: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1:他让爸爸到被里暖手。

生2:他后悔就是爱爸爸。

生3:他说把冰灯留在心里,也是记住爸爸的爱。

师:大家看得真明白,说得也很清楚。那么你想怎么对待爸爸妈妈呢?

生1:我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回报爸爸妈妈。

师:不错,可有点远,现在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生1:我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洗 ……此处隐藏9668个字……反思 王会勤。

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我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平面上做反复平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冰灯》教学反思11

在教授《冰灯》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中反复在思考:深沉的父爱在孩子们眼中是怎么样的呢?现在的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太大的隔阂,缺乏沟通,以至于导致现在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这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文章:快过年了,“我”看到别的孩子都有一盏美丽的灯笼,虽然家里很穷,但是“我”还是张口向父亲要一盏透亮的灯笼,父亲答应了。在大年三十的清晨,父亲长时间打磨一块冰,正给我做冰灯,父亲冻僵的手不时塞进棉衣里,冰钻心的凉,但父亲却没有放弃,此时的“我”鼻子发酸,赶忙让父亲到我的被子里来暖暖手,但是父亲说,他不冷,让“我”别冻着。春节,我提着这盏冰灯,心里很高兴,后来虽然这盏冰灯融化了,但却永远留在了我心中。这故事中的父爱,藏在一些平常的动作,平淡的话语中,对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是那么不起眼,更谈不上震撼,仔细想想这才是父爱不同于母爱的地方啊!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感受、感悟并感动于这父爱,着实让我费心思。

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让学生通过感悟、朗读、体会、想象来理解课文,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教学后有些许反思:

1、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可以不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不一定要从第一段开始按照顺序再讲第二段、第三段……,可以打破常规进行。在教学这课时,我先进行了第一、二部分的教学,学生了解到了爸爸答应为我做冰灯,然后再直接跳到第四部分,“父亲为我做的灯怎么样?”最后再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父亲怎样为我做冰灯?”这样做的`目的,可以突出重点,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认识。

2、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表面认识到深入理解。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父亲做的灯怎样?”这一部分时,学生说到了“父亲的灯虽然融化了,但它留在了我的心里”。这时我问:“它”为什么留在了我的心里。学生此时说可能是肤浅的表面的,即便是说出了是因为父亲的爱,那也是一个浅层次的理解。此时我再引导学生学习第三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此时学生再理解,就是对课文深入的理解。这样做,能够体现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3、要引导学生学会享受别人从课文中的体会与感悟。比如在教学第二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时?”当一位学生谈及自己的感受时,可以引导学生品位他的感受,把感受读到课文当中去,从而引起教学中的共鸣。

4、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教学第三部分,以课后思考题“我为什么后悔了”自学课文,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对于第二个思考题,学生默读课文,细细品味,感受其朴实的文字所表现的父子间的深情,体味父亲深沉的爱。最后结合生活,回忆父子、母子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

《冰灯》教学反思12

很喜欢《冰灯》这篇课文,因为文中所蕴含的深厚的父子感情把我深深感动了。为了让孩子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种父子深情,我设计了一系列很细的问题来引导孩子理解:为什么后来“我”后悔了?做冰灯容易吗?做冰灯如此艰辛,父亲为什么还要做冰灯?“我”看到父亲这样辛苦地做冰灯,“我”是怎么做的?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我”的冰灯是最特别的?提着这盏最特别的冰灯,“我“会是什么心情呢?

整堂课上下来,孩子们虽然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的深深父爱,对重点词语的意思也理解了。但是,感觉都是我在牵着孩子们走,而没有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让他们自主读文、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也不利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课后,在教研组讨论时,李老师说她在班上用的.是另外一种教学方式来上这篇课文,感觉效果不错,孩子们也动起来了。李老师是这样上的:先检查孩子们的预习情况,带领孩子们把课文读熟,然后问孩子:文中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勾画出相关句子,并思考,为什么让你感动?整堂课上写来,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父子情,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孩子们都乐于自己去读书,然后勾画、谈感受,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不致于把文本讲解得支离破碎。细细想来,是我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的理解水平。真的应该像李老师那样,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谈体会。就好像孩子学走路一样,如果大人因为害怕孩子摔跤而始终把孩子抱在怀里,那么孩子始终学不会走路。

现在学生已经进入中段了,如果不果断放手,孩子的阅读能力只会在原地踏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更多是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读书,然后谈体会,他们才是课堂的主角。而我所充当的角色就是一个引导者、启发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孩子思维受阻时,适时启发他们;当孩子的思维偏离正确的航向时,我需要及时矫正,引领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冰灯》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