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粥》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腊八粥》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腊八粥》教学反思1《腊八粥》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全文写了八儿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文章重在经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描述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开教学。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1)课本与课外结合。
由于本课很多描述了“腊八”这个浓浓的民俗,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文与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上课引入课文,我就明确告诉学生:喝腊八粥是一个民俗。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到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之后我问学生:学完了说说我们本地有什么民俗?我们本地有过太平桥的习俗,是不是也很热闹,很有意义。这样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读书与写作结合。
课本把八儿等粥这件事情写的很详细,主要经过八儿的语言、动作以及八儿的联想。我们也能够仿照写法,把我们本地正月十六过太平桥的民俗写一写,学生兴趣盎然,结果写出来的作文也十分趣味,这样把写作与阅读结合,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使学生的习作成了有源之水。
2.教学收获(思得)
(1)经过文本对话悟情感。
文章中共有七处描述八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述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向到最终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此刻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2)积累修辞手法。
阅读是为了习作服务,本文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很多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要多学习积累。文章中在写锅中的腊八粥熬煮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孩子们在体会中了解作者运用想象将句子表达得如此生动形象,由此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到达积累的目的!
3.不足之处(思失)
虽然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可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喜爱的处理,我在教学的时候,只是泛泛而谈,课前准备不足,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一样年龄段人都喜欢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体会得不深刻。
4.改善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学中,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资料时,能够先适当提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腊八粥》教学反思2《腊八粥》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民俗板块里的一篇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的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
整篇课文围绕着“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副淳朴的、和睦、温馨的图景。
为了学生更好地体会八儿的嘴馋和对腊八粥的渴望,教学中从八儿的心理活动、神态、动作描写入手,让学生画出描写八儿表现的句子,自读自悟,在交流汇报,再谈自己的感悟时,学生各抒己见,我也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一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从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和“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学生感悟到了八儿的那种迫不及待的的心情。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八儿的“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孩子们轻松的感受出一个孩子那天真’嘴馋的情形,进而能感受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点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龄段人都喜欢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体会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的过程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能在遗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还不够深入,文本剖析还不够精当,今后的教学应予以警示。
《腊八粥》教学反思3一、行为、表情展心理。
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不但经过八儿语言的描述来表现,作者还注重的是八儿行为和表情的描述。
“从哪里还能看出八儿异常急于吃到腊八粥?”
一个问题将孩子们再次带到课文之中,“八儿今日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出出进进”一词把八儿对腊八粥的惦记形象地写了出来。
“八儿要哭的样貌”“他惊讶得喊起来了”都真实地将八儿的心理展现给大家。
八儿心理变化的'描述将一个嘴馋的小孩子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八儿等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也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展现给了大家!
二、拟人写法有妙处。
文章中在写锅中的腊八粥熬煮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孩子们在体会中了解作者运用想象将句子表达得如此生动形象,由此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到达积累的目的!
文章资料较浅显,在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了孩子们对八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字,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深深地注入孩子们的心中!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爱恋之情!可见,抓住孩子的心是最重要的!
《腊八粥》教学反思4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物特点,感受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体现人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
教学难点
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
教学突破点
以“腊八粥”为切入点,结合文章中对腊八粥的描写,深入体会文中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从而感悟一家人的情 ……此处隐藏9747个字……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中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中的反问句?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3)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粥一旦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2.想粥。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又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体会八儿的馋嘴、可爱)
课件出示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2)“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3)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4)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猜粥。
(1)男生齐读第14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出示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并画下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极了)
4.看粥。
(1)教师读第16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时,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此时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7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课件出示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3)找出关键词和第14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八儿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设计意图】品读描写八儿的语句,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通过交流促读,读中交流,交流中读,使学生在读悟中探究人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板块三感悟表达,拓展阅读
1.作者沈从文通过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表现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以及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八儿这么想喝粥,他喝到了吗?(板书:喝粥)
课件出示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指名学生读。
(2)喝到了妈妈煮的腊八粥,八儿又有什么表现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八儿的语句。
(3)可以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八儿喝了腊八粥之后的心理?(板书:满足)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小练笔:发挥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出八儿喝腊八粥的情景。
4.一枚大得吓人的赤枣,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的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谈谈自己读了《腊八粥》之后的感受。
5.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给大家读一读,课下可以抄在你的积累本上。
6.名家阅读:推荐课后阅读冰心的《腊八粥》。
【设计意图】为了拓展延伸,加深感悟,主要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手法,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完成读写之间的迁移。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1.突出主体,注重层次。
在教学中,我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读中感悟,悟中品情,引导学生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孩子们对八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方式,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中!这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从而能更清晰地理解课文。
2.主线清晰,细节生动。
为了分析作者如何把八儿的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从八儿的心理变化这一线索入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和“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会八儿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再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八儿从“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让孩子们轻松地感受到一个孩子那天真和嘴馋的情形,进而能感受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朗读训练,读出个性。
教学中,很多地方可以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来体会文章的内涵。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如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读、对话读等。不仅要让学生读出感受,读出情感体验,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过程,还要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腊八粥》教学反思14整篇课文围绕着“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们在读文中思考“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孩子们主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来回答。孩子们学习氛围很高。从中学生们轻松的感受出了“八儿”天真可爱的'样子。
课文《腊八粥》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
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开教学。
《腊八粥》教学反思15腊八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如果直接给孩子自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孩子们也没有多大兴趣,所以,我经过多媒体PPT课件方式展示腊八节特有的`习俗,孩子们看的认真,听的仔细,互相讨论,活动结束后依然沉浸在腊八节的温暖中。在这一活动中,经过观察、比较的方式,孩子们了解到了腊八节的由来和传说,将腊八节的食材和如何看日历的数学活动结合在一起,贴合大班幼儿学习的年龄特点,提升了有效的经验,体现了活动和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