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1《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著名作家萧伯纳和苏联小姑娘娜塔莎之间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谦逊的形象。故事以人物间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话传神地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谦逊自律,体会其宽广胸怀。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自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课文,想一想题目中“大作家”是谁?“小老师”是谁?为什么萧伯纳称小姑娘是小老师?对于前面两个问题,大部分孩子听完我的问题就跃跃欲试了,显然文中只出现了两位主人公,非常容易判断谁是“大作家”,谁是“小老师”。至于第三个问题,孩子们好像有点犹豫,可能还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表述。于是,我让孩子们先别急着回答,细细地读课文,并抓住关键句的朗读,体会萧伯纳为什么称小姑娘为小老师。(对于孩子们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我没有因为怕延迟教学时间而直接采取“填鸭式”的教学,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还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先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得内容,接着我让孩子们边读课文,边体会萧伯纳是一位怎样的大作家,娜塔莎又是一位怎样的小姑娘。在朗读的过程中,我要求孩子们圈圈画画相关的句子,并在相应的地方写上自己的体会。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读得都很认真,圈画得也很仔细,他们还不忘及时地写上自己的'读书心得。有一些孩子虽然成绩不太理想,但通过朗读他们也非常认真地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写在了相应的句子旁边。看着他们勾画地那么用心,我想应该把发言的机会先留给他们。于是,在交流时,我先让这些孩子谈谈自己的体会,站起来的这些孩子基本上都不够自信,回答时声音也不够响亮,但都能表达自己的读书后的感想,这点让我很是欣慰。针对孩子们不够自信的表现,我给予了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孩子们变得大胆多了,有些孩子看到我很认同他们的想法时,一下子有了自信,整堂课上小手便不停地举了起来,看起来格外的兴奋。
通过《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使我意识到只要给孩子充分的朗读时间,即使基础很差的孩子他也有独特的见解,我们不能抹杀这些孩子的积极性,而应该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恢复自信心,从而慢慢地适应课堂教学,跟上其他孩子的成长步伐。
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2《大作家的小老师》以清晰、干练的笔触,写出了文豪萧伯纳“拜”一位小姑娘为师的事,读来很受启发。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无意识地关注别人的点点滴滴,然后不经意地学习、模仿自认为优秀的地方,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许多的老师,只是我们不曾留意而已。刚开始让学生从周围的的人中寻找自己的“老师”,并寻找“老师”的闪光点时,学生的视线不够远,只是在平时老师经常褒奖的所谓优秀学生身上打转,比如:董文泰是我班的“读书明星”,王炜汉因为写字又快又好,无愧于“书法家”和“快手王”的美称……大部分完全可以成为“老师”的同学就被无情地抛弃了,这样,文章内涵学生是无法真正地体会的。意识到这一点,我加强了对学生的点拨与引领,我就以班上一位成绩很差,经常被老师批评,也不为同学所喜欢的一个所谓差生的男孩为例,让学生从他身上寻找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经过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后,我们大家对他的长处终于有了一个共识:他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是班上无人能比的,他,是所有同学的“劳动老师”。受到这个启发,大家都更为努力地去发现并放大其他人的闪光点了,于是,我印象当中那个默默不语的男生成了“笑星”,他的绝招是给别人讲笑话,从来都是逗得别人滚到课桌底下,自己却冷若冰霜;那个大大咧咧,在班里笑料百出的女生是班里的朗读高手,成为了所有学生学习的榜样;那个瘦巴巴,好说谎的小个子男孩拉丁舞跳得极棒,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拉丁舞王”;而那个皮肤白净、眼睛小小,整日在妈妈庇护下娇滴滴的男生歌竟唱得特别棒,也成为了同学们仰慕的对象……就这样,学生们就轻而易举而又深刻地理解了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蕴。这样的引导,不只让学生认识到了谦虚、平等待人的重要性,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要全面衡量和评价别人的`可贵。后来,我又引领学生发现文本当中的另一个细节,文中的萧伯纳不仅“拜”了老师,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我让学生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不足,学生们做到了和别人对照、比较,然后结合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勇敢地亮出自己的缺点。我鼓励他们,有了错误并不可怕,萧伯纳这个大文豪都能屈驾“认错”,并能勇于改正错误,我们也可以的。这节课,每个人都积极地表扬别人和自我批判,场面热烈而温馨。
与文本对话,不能只关注表面的文字,而是要更多的达到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与文本的对话,是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一个极为有意义的心灵旅程。
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3《大作家的小老师》是一篇故事情节有趣、人物形象生动的课文。课文中人物间的对话为主,简短的文章传神的体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我抓住了课题的悬念性来设计这堂课。
首先,我以课题中的“大”和“小”引导学生,以题目提问?“大作家”是谁?“大作家”需要“小老师”吗?“小老师”什么小?为什么小还称为老师?为什么称为“小老师”?带着这个问题,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
其次,抓住人物语言来体悟人物的性格。正确的对话标点使用是本课的教学点,从本课文中人物对话,了解人物形象。小姑娘做了什么让萧伯纳任她为“小老师”?再来抓住萧伯纳对小姑娘说的话“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萧伯纳自夸,在小姑娘面前炫耀自己。我作了适当提示:萧伯纳为什么对小姑娘这么说呢?是不是真的在炫耀?让学生重温第一段,感受萧伯纳说这句话的用意:在临别时才亮出自己的身份,是为了给小姑娘一个惊喜,从而感受到大作家平和的心态。提问学生从小姑娘的回答中知道了什么?引导设疑,让学生主动阅读课文,从而达到领会文章内涵,体会人物形象,明白道理: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
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4首先是备课思路清晰,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上完课很兴奋,有收获也有不足:
一、谈收获
我觉得上公开课,是一种经历,也是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最深入、最投入的备课,上完课竟然几天课的流程都在脑中回荡,挥之不去,在接到任务后,我先把书读了十遍,布置 ……此处隐藏9072个字……认为,萧伯纳跟她是好朋友了,可以这么提醒他。
生:也许小姑娘认为,萧伯纳不过是跟她一起玩的伙伴,玩的时候谁还在乎他是什么大作家。
生:我认为,虽然萧伯纳是个大作家,但也是个人。
生:是呀,不管他地位多高,他和我们一样,是个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孩子们越说越来劲,胆子也更大了,好多憋在他们心里的话终于都说出来了)
师:那现在你觉得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勇敢的孩子。
生:敢说真话的孩子。
生:能说真话,就是诚实。可以说是诚实的孩子。
生:心地善良的孩子,因为她是为了肖伯纳好。
师:孩子们,你们说得很有道理。小姑娘就是这样一个正直、勇敢、真诚的人。我们也应该像她一样:无论在什么人面前,地位比我们高的也好,低的也罢,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既不奉承拍马屁,也不歧视小瞧他人。
(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没有了刚才的忸怩,没有了刚才的拘谨。)
收,突显共性
片断二:
根据第二自然段的话,学生们确信萧伯纳当时很自夸,觉得他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
师:萧伯纳真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吗?
(突如其来的诘问使学生一下子有点愕然,教室里出现了短时的沉默。不一会儿,就有几个学生好似一下醒悟过来,自信地举起了手。)
生:老师,我认为他是一个谦虚的人,因为他认小姑娘为老师。
师:是呀,大作家把一个小姑娘称为老师,可不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能做到的!
生:我认为他是个知错就改的人,因为课文里说:“萧伯纳听了,不觉为之一震。他马上意识到刚才太自夸了。”他已经意识到太自夸了。
出示:萧伯纳听了,不觉为之一震。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太自夸了。(指名同学读)
师:“为之一震”,“震”是什么意思?萧伯纳为什么而“震”?
生:“震”就是“震动”,就是心里有点震动。
生:“震”就是震惊的意思,他为小姑娘说的话而震惊。
师:对于一个小姑娘的话,萧伯纳就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他应该是一个……
生:一个非常虚心的人,因为一个小姑娘的话他也会接受。
师:是呀,一个大作家,能接受小姑娘的提醒,这是一种多么谦逊的精神。(板书:谦逊)
生: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因为他竟然容忍小姑娘这样说他,还认为自己错了,真了不起。
师:看来,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我们送给他一个词:“严于律己”,也可以说“十分自律”。(板书:自律)
生:他十分尊重小姑娘,他能平等待人。
生:他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因为小姑娘也许是跟他开玩笑,可他却这么当真。
师:对呀,如果小姑娘是故意学着他的口气说的,这样一个大作家竟然能接受这种批评或者说是善意的提醒,这需要多么博大宽广的胸襟,可见他是一个极其谦逊自律的人;如果说小姑娘只是开玩笑说的,萧伯纳竟然为这样的一句玩笑而震惊,还马上认识到刚才的失言,更足见他是一个极其严格自律的人。
生:我觉得最后一段也说明他谦逊自律。
(引入读、悟最后一段)
教学反思:
目标,在个性与共性的整合中达成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然而在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有时老师片面理解“个性”或对“度”的把握不当而导致迷失教学方向,最终丢失或偏离教学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个性化阅读,作为教师,就应十分注意“放”与“收”,可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放”,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悟、自得;“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放手让学生畅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肤浅到深入,表面到实质。
在上述案例中,执教者基于通过课文语言使学生感悟大作家的谦逊自律的人格美、宽广的胸襟以及文本所透露的一些人文精神这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围绕“在你的心目中,小姑娘和萧伯纳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通过读读、悟悟、议议再悟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教学。问题的开放性为学生的多元理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小姑娘聪明极了”和“小姑娘淘气透了”两种好似截然矛盾的论点在课堂上汇成了和谐的交响乐。“聪明极了”为大家展现的是一个超乎同龄人的、很理性的小姑娘,一个非常善良、懂得自尊自爱的小姑娘;而“淘气透了”为大家展现的是一个天真、纯洁又顽皮的小姑娘。在教学中,老师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文本作出了个性的反应。然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能依据个性化的理解,顺势推舟,从正反两方面人士萧伯纳的高尚人格。同时,教师不是一味地认同,当孩子们的倾向文本的焦点之处发生偏差——觉得萧伯纳自夸时,教师以疑激思,利用孩子思维的焦点——矛盾点,充分激发了孩子读书的欲望,明确读书的目的,在读中感悟;激发了孩子讨论的兴趣,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大作家宽广的胸襟,伟大的人格,学会做人的道理。在探究研读文本中教学重点得到突出,教学难点得到突破。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既大胆放,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空间,同时又注意了教师的点与拨,使个性归于共性的目标。因而,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读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了极大的审美享受。阅读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生命,在个性与共性的整合中溢彩
语文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堂课中,不仅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提供了平台;同时,教师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更是对“平等”的最好阐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能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不武断地下结论。例如,当孩子们在理解小姑娘的话时产生了两种矛盾的答案时,教师没有主观地倾向哪一种,而是引导、鼓励,不仅使学生能大胆、自由地作出不同的回答,还能讲出所以然。不管是“聪明极了”还是“淘气透了”,句句幼稚的话语里流淌着孩子们真实的情感,
“如果是你,你会这么对萧伯纳说吗?为什么?”这样一位世界大文豪,你该如何去面对?角色的转换,使孩子们面临的是“做人”的抉择。“难道他错了,你也?”一引一激,学生茅塞顿开,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多彩的回答进行小结。利用文本隐性的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实实在在的做人的原则教育。学生在与文本积极地对话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以及心灵的洗涤,从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张扬。
总之,在jsfw8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者更应关注的是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焕发生命活力,这样的教育才会让生命溢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