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1一、首先说教材与学生
1.先说教材
本节是20xx年教材改版后从“浮力”中分出的一节新课,它在本章乃至整个初中物理中都处于重要地位,它是第十章《浮力》的核心内容,在本章中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要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学以致用,解释生活中相关现象,更重要的是经历探究过程,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最后,根据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渗透STS教育等也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
2.再说学生
知识、技能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密度、压强、浮力等基本知识,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积累了相应的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和技能上的充分准备。
心理方面: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对新学物理课程充满好奇,对许多科学问题也总是有很浓的兴趣。但是,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层次较低,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尚待建立。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以及学生的分析,同时,根据新课标教学理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计算。
(2)进一步熟悉和使用弹簧测力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学会一种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增强对物理学的亲近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体会到物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接下来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生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拟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学会利用该原理进行相关计算。
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与过程。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学生实际以及现有条件,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拟定了对应的教法与学法。
1.教法分析
在教法方面,我考虑尽量从身边常见的生活实例入手,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标理念,以拉近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实用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将采取:讲授、情境教学、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
2.学法分析
在学法上,有了教师创设的物理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标。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团结协作,以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本节课学习中,我引导学生运用体验法、探究法、发现法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的中心任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我拟定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4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来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轻松地导入新课,首先我播放一段视频“阿基米德鉴别王冠的故事”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你知道阿基米德是怎样鉴别王冠的吗?他鉴别王冠的过程又给了他哪些灵感和启示呢?
此时我并不急于揭晓谜底,而是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浮力的概念及其测量等相关知识,接着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张图片,再次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热气球和的浮力也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吗?学生带着好奇,带着疑问,很自然的进入了新课教学。
从生动的故事和实际需要入手,引出研究课题,不仅能培养学生从身边学习物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探究实验,发现规律
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探究实验,发现规律
此环节,我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体验性小实验:用手向下按漂浮在水面上的易拉罐,体验浮力大小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观察与排开液体多少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会真切的感受到饮料罐被按下的越深,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同时可观察到排出的水也越多。从而启发他们得出以下结论: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由于浮力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同属一类物理量,从而学生可能会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对此,教师也应做好引导。
这样,从实验现象和亲身体验引出要研究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从身边学习物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之后我将对学生进行分组,计划安排两人为一小组并明确实验分工。
下面,向学生详细介绍本次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
然后,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法,并设计出较详细的实验步骤。紧接着进入实验操作环节,可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使用弹簧测力计依次测出小桶和金属块的重力,然后再将金属块渗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读出此时测力计的示数,同时用小桶收集金属块排开的水,最后测出小桶和金属块排开的水的总重力。在测量过程中,老师做好观察,并及时给予指导,同时提醒同学要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进行实验操作,并引导学生把实验数据准确、规范地填入如下记录表格。随后,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浸在水中的金属块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此时,我将重点说明,大量实验表明,本结论可推广到各种液体,进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在此,我将详细地向学生阐述该原理的内容及公式。
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公式,我又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自己推导出另外一个比较实用的计算公式,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变换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醒学生: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最后,我结合教材例题,不仅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和解决办法,同时将亲自示范并强调解题规范,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至此,新课教 ……此处隐藏3953个字……/p>
利用课件演示石块浸入水中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水上升,同时弹簧秤示数减小,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浮力?培养学生直觉猜想能力。
3、设计
这个实验难度较大,涉及的器材多,步骤繁琐,学生思维负担重。所以,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根据猜想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讨论下列几个问题:
(1)、浮力大小如何测?
(2)、为什么要收集溢出的水?怎样使收集的水恰为排开的水?从而明确溢水杯的作用。
(3)、没有溢水杯怎么办?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锻炼学生用身边物品做实验。
(4)、用什么样的容器接水?如何测水重?是否可以用塑料袋代替小桶?从而降低实验难度,减轻思维负担。
通过讨论,要达到的目的有三点,第一,设计、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发展思维水平,培养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第三、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
4、实验、评估
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习交流、合作。提高人文素质。
5、深化理解
有两项内容,一是纠正前科学概念,例如:物体浸入水中越深,浮力是否越大?二是深化认识,漂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吗?体现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从而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这两项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解决。
6、总结 主要是总结知识、能力、态度,尤其是使物理方法显性化。
本节课的设计主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阿基米德原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学习过程、物理方法的学习和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科学精神。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5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这一节课是第九章的核心内容,又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的确定。
阿基米德原理是通过实验来研究浮力规律,所以这节课又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各种能力的好素材。所以,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如下: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3)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过程。
难点: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二、说教法
这一节课以启发性教学、讨论法、交流学习法、实验法,归纳法为主,并使用多媒体等工具辅助教学。为保证学生的实验能够合理、有序地进行,引导学生通过 下列问题来明确实验步骤:
①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②浮力大小怎样测量?
③怎样收集的水恰为排开的水?如何测排开的水的.重力?
④怎样安排实验顺序最为合理,为什么?
三、说学法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实验基本技能,例如: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同时,他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认识浮力》,掌握了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在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并得出实验结论是可行的,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也能接受和完成任务。
四、 说教学过程
1、 新课引入
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的作用。同时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的理念。
2、 探究浮力的大小
(1)猜想
通过实验并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这个实验难度较大,涉及的器材多,步骤繁琐,为保证学生的实验能够合理、有序地进行,引导学生通过 下列问题来明确实验步骤:
①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②浮力大小怎样测量?
③怎样收集的水恰为排开的水?如何测排开的水的重力?
④怎样安排实验顺序最为合理,为什么?
通过讨论,要达到的目的有三点,第一,设计、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发展思维水平,培养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第三、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
(3)分析与论证。
实验完毕后,各小组对自己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教师提问: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怎样的关系呢?进而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浸在液体里的 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4)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两种情况”。
全部浸入(浸没):V排=V物
部分浸入:V排=V浸<V物
3、 练习
通过设计习题让学生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4、 课堂小结
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对节课进行小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5、 布置作业
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巩固新学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主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亮点有: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这一节课的开始,以学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然后以学生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自己动手去完成“探究浮力的大小”这个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进而得出实验结论。这样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提高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纵观整节课是突出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探究过程。对于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的这一难点,采用了教师拿实物演示的方法来突破,使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到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两种情况。
三、教学环节齐全、教学思路清晰、环节过渡自然。
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在课堂上没有和学生打成一片,使得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二、在授课过程中语言没有幽默感,语调千篇一律。
三、上课时间把握的不够合理。
四、板书设计的不够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