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5-11-04 13:06:38
【必备】说课稿集锦十篇

【必备】说课稿集锦十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解说。

第一个部分方面:说课标

说课标包括说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首先说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课程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那么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学段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 能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考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3.问题解决目标: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4.情感态度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对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学段目标的研读,下面我对本单元目标进行解读:

1.知识技能目标:

在具体的情境中,联系练习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并体验不同算法,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数学思考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掌握估算方法;经历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3.问题解决目标:在探索除法算理算法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

4.情感态度目标:在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说内容标准

(二)内容标准

在小学阶段“数与代数”分为:“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正反比例”“探索规律”。

在认真研读第二学段内容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单元的内容准标是:

数的运算:

要求学生结合实例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能比较熟练的估算、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理解掌握商不变的性质。

第二个方面:说教材

教材中的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那么,它们是怎样来阐述课程理念的呢?我将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四个方面来进行研说,先来看看它的编写特点:

(一)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是:

1. 数学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突出题材的现实性。

现在的孩子,不论生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农村,他们对农业知识知道得甚少。为了让孩子对农业知识有更多的了解,本单元教材选取了农业生产的素材来研究学习除法计算。

2.将计算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重视计算策略的培养。

教材把知识融入现实问题之中,给学生以广阔的探索空间,让他们结合实际运用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有的可以用口算解决,有的可以用估算解决,有的可以用笔算解决,让学生灵活选用计算方法,体现计算策略的多样性,突出计算的工具性。

3.练习设计贴近生活,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自主练习的编排,一方面注重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了与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其中关于人体的知识有:血液的循环、体重及指甲的生长速度、关爱生命远离吸烟等等。

4、加强估算,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本单元从例题到习题都十分注重估算意识的培养。1、在口算和笔算的编排中,融入估算。2、加大练习的分量,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本单元的自主练习中,安排了多道估算练习。这些内容从生活的不同角度,提供丰富的估算素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觉的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技能和估算习惯,进而形成估算意识。

以上是对编写特点的阐述,接下来说编写体例

(二)编写体例

在青岛版教材的特色中,其栏目的设置可谓是独具匠心、特色鲜明。信息窗、合作探索、自主练习、我学会了吗、问题口袋、丰收园。他们在整套教材中发挥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每一个栏目,教材都赋予了它一定的内涵和功能。下面我就逐一进行解读。

信息窗:教材为学生学习除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农民伯伯收蔬菜、学生与家长采摘水果的情境,创设学生熟悉的事例,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合作探索: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探究提示,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汇报质疑”等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自主练习: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即对新知识的巩固,又有对知识拓展延伸。

我学会了吗: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便于学生了解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做出自我评价。

问题口袋:对于有价值但不属于本单元所学习的问题,暂时放入“问题口袋”,从而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旦具备解决能力,随时取出加以解决。

丰收园: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定性评价。便于学生养成评价与反思的习惯。如:生活中有这么多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灵活掌握方法可以使试商又快又准;验算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与之前所用过的青岛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相比较,我发现新修订的青岛版教材较其他版教材,有更多的栏目设置更加丰富多彩。再说内容结构:

(三)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第五单元的内容结构:

教材安排了3个信息窗和一个相关链接。教材以“收获的季节”为线索,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菜农喜获丰收的情境,借助问题“白菜的产量是萝卜的几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借助“298吨土豆大约需要运几次?”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

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菜农将蔬菜装箱的情境,借助问题“450千克西红柿能装几箱?”“65千克黄瓜能装几箱?”和“平均每箱草莓多少千克?”引入对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商有余数的除法以及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除法试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用四舍法试商的方法。

第三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人们走进丰收的果园采摘苹果的情境,通过问题“平均每个学生摘了多少筐?”继续学习除数是接近整十数试商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五入法试商的方法,借助问题“平均每个家长摘了多少筐?”进一步学习用四舍法调商的方法。

相关链接,引导学生学习商不变的性质。

(四)知识与技能立体整 ……此处隐藏11736个字……以分数两块内容。在此基础上,把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概括了统一的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数除以分数。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从多角度解决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说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握了有关除法的一些知识:整数除法、商不变性质、小数除法、分数与小数的互换,以及第一单元的分数乘法,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打下了知识的基础。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有所欠缺,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发现,不习惯从多角度思考去解决问题。(这个多角度解决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方法的多样化。)本节课力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2、教材的组织与安排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我放弃了教材上对知识的直接呈现方式,而是先通过一组复习题,为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做好铺垫,同时教给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渗透“转化”这种数学思想;然后通过两道习题,引导学生在这些算法中选出更“普遍”的算法,即完成算法的优化。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探究能力,本课主要采取了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优点在于遇到问题,让学生先猜测,先想办法,教师的引导只限于帮学生打开思路。

对学生而言,本课的主要学法是:主动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式学习,以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倾听他人的习惯。

四、说教学手段

本课的教学手段十分简洁,教学过程中只需要投影来交流学生们的算法和结果,在反馈环节方便快捷的出示习题,对于完成本节课的目标来说,已经足够。

五、说教学设计

(一)考考你

1、把下面分数化成小数。

4/5= 17/20= 3/16= 9/15=

2、竖式计算下面的.除法,并说一说这样算的理由。

1200÷500 1200÷0.5

3、计算

7/10×5/6= 12/19×11/24= 100×4/5= 8/9÷4= 48×25×4=

[三道复习题,其实是为学生解决问题而设置的三条“通道”,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第1题复习分数化小数的知识,2小题复习了小数除法,渗透了对商不变规律的复习。第3题复习分数乘法和乘法结合律。这些都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课

1、导语

只有学好了以前的知识,才能顺利地学习以后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同学们确信已经以上“旧知”掌握好了吧!(确信!)

那好,下面我就出一道更难的题挑战挑战大家,有信心吗?(有)

出示例2

一辆汽车 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导语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教学,告诉学生“温故而知新”,提醒学生要经常复习旧知识。]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然后试着在草稿纸上画一画,用线段图表示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然后选择学生们画得好比较的线段图展示给学生们。

[我总觉得,培养学生的画图的习惯十分重要,尤其是分数应用题。画图可以形象直观、简洁地呈现题意,辅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3、学生列式,引导思考

学生列式如下:

18÷2/5=

教师引导:一个数除以分数,大家以前没有学过,该如何计算呢?这就用到了旧知识,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跟除法有关的知识?相信大家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解这个问题。

[提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总题]

4、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有了复习题的铺垫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如下:

①18÷2/5=18÷0.4=45〔运用分数化小数的知识,将分数除法转化为小数除法〕

②18÷2/5=(18×5)÷(2/5×5)=90÷2=45〔运用商不变规律,将分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

③18÷2/5=18÷2×5=45〔根据图解题。这种方法,学生们看着线段图一般都可以想出来,类似于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先算出一份有多少(即1/5小时行多少千米),再算出五份是多少。〕

这时,教师引导:你能不能把18÷2/5转化成一道乘法?

如果学生想不出,则提醒学生观察第③种算法,然后引导学生

18÷2×5=18×1/2×5=18×5/2=45

这就把一道除法题转化成一道乘法题。

[渗透的“转化”的数学思想,即把“不会的问题”转化为“已经会的问题”。

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后,学生再计算分数除法时,会在适当的时候,将分数化为小数或将小数化为分数;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商不变规律,更加灵活的解决问题。]

4、算法的优化

请同学们运用合适的算法计算24÷2/3 24÷24/33

[计算第一题,学生们发现第一种算法失效,认识到“把分数化成小数“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这不是一种普遍的算法,此时,第二、三种算依然有效;计算第二题,学生们发现第二种方法虽然有效,但是比较麻烦,从而认识到第三种方法是一种比较“普遍”、好用的一种算法。

这个过程就是在告诉学生,不仅要想多种办法解决问题,还要在方法挑选出更好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叔骑自行车上班,3/5小时行9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①学生做题。

②说一说这道题与上一题有什么想同的地方?(都是知道了部分和部分相对应的分数,求整体)

③知道了部分和部分相对应的分数,求整体,用什么法计算?〔为以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基础。〕

2、8/45÷4/5=

这道题如何计算?也就是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做出来后,自学29页例3,看一看“8/45÷4/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

六、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18÷2/5

①18÷2/5=18÷0.4=45(运用分数化小数的知识)

②18÷2/5=(18×5)÷(2/5×5)=90÷2=45(商不变规律)

③18÷2/5=18÷2×5=45(“归一”方式)

18÷2×5=18×1/2×5=18×5/2=45 (转化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板书设计为学生总结了本课所学内容和学习方法,凸显了“转化思想”的重要性,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必备】说课稿集锦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