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认真拟定说课稿,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1《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单元的第2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应用第1课中学习的简单电路制作的检验器,通过对周围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测,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安全用电常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电路秘密的欲望,为继续[第3课]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做好准备。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五年级学生。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系统的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具备了制作检测电路的能力。生活中学生对导电和不导电的物体也有一些了解,但还有待于形成清晰的认识。
3、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存在差异,教学中要采取小组合作、一帮一(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动手能力差的学生)的对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教法学法
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目标,更是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课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师以情境设计、探究活动、交流提升、演示说明为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把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学习目标预设
科学概念:
知道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加以辨认。
知道人体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过程与方法
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五、重难点及处理策略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重点是: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及安全常识。养成认真细致尊重事实的探究习惯。本课难点: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本课的关键点在于:学生对材料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交流活动,促成认知的提升。
解决设想:
注重学生的思维梯度,通过“结构性的材料”和科学的实验探究,逐步使学生从问题与困惑中走出来。提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但随着学生认知提高过程的材料,为学生不断登上更高思维阶梯搭好跳板。
具体措施:
通过用简单电路检验身边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探究、归纳概括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通过提供结构化的材料;鼓励经历探究发现过程;注重交流对经验概括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
材料的选择与准备是科学探究至关重要的环节。有结构、有意义的材料不仅可以揭示现象,更暗含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与程序。精心挑选有结构的材料,会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使探究活动有效进行。
为了顺利完成导体与绝缘体的探究,我精心准备如下材料:
1、电路检测器——电源、导线、小灯泡
2、待检测物体——常见物体如:小车、泡沫、铅笔、剪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瓶、钥匙、硬币、橡皮筋、木夹子等。
[说明:这些材料是学生身边的材料,有导体也有绝缘体,大部分学生比较容易判断,富有结构性;铅笔、小车、剪刀等是由多种材料组成的,富有一定的挑战性,更容易实现合作交流;铅笔的笔芯削得特别长,铅芯这个材料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身边的橡皮、水等材料并未提供,为学生自主选择材料预留了空间]
3、 “人体验电球”[说明:用来进行人体和水的导电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确界线的认识]
4、电工工具等[说明: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导体绝缘体的生活应用]
[实验报告单中预留了学生自主选择材料的空白表格,材料的展示及汇报交流使用实物投影进行,安全用电知识配以相应课件]
七、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与生生间的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应紧扣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环节,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实施。
1、置疑激趣,引发探究———巩固新知,切入课题,引入探究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自主预测,充分探究,形成新知
3、交流质疑总结提升———交流展示,评价总结,提升认识
4、联系实际应用新知———实际应用,安全常识,解决问题
5、拓展延伸引向课外———引伸拓展,补充深化,课外探究
①置疑激趣,引发探究(3′)
出示小灯泡,提出问题:点亮它需什么材料?请学生动手点亮。
用棉线代替导线,灯泡还会亮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复习简单电路的知识,激发兴趣,为新课做好铺垫。)
②小组合作自主探究(20′)
活动1:选择材料,进行预测。
出示报告单,组内交流共同完成预测,填写记录单。
除报告单中所选物品外,其他物品可由学生自选。
实验探究记录单
第(x)组
我们的发现:
(设计意图:预测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与前概念,估计学生会对铅芯、铝箔片等物品是否容易导电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2:组内自主探究,检验预测。
小组同学合作自主进行探究,运用检测器进行检测:哪些物品容易导电,哪些物品不容易导电。
提示:制作检测器要严格操作规范,注意玻璃、铁钉等操作安全。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中心环节,要提供充分的时间与材料,保证学生探究的全面与深入,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收获。)
③交流释疑总结提升(10′)
活动1:各小组选代表投影汇报,展示评价。后面小组汇报时只说明不同的结果,形成导体绝和绝缘体的概念。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就各小组间的不同与问题进行交流与点拔,完成释疑,达成共识。根据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科学概念,突破了教学重点。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2:认识人体,自然界的水都是导体。
提供人体 ……此处隐藏7613个字……p>
第2步:拿验电球的同学要用手接触验电球上面的触点。
4。学生分小组实验,利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验电球上的灯亮起来了,这说明人体是可以导电的。因此我们人也是一个导体。
活动五:检验不同液体(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1。教师引导:我们平时会接触到很多种水,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等。不同的水导电性能是不是一样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2。实验目的:探究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3。实验材料:自来水、纯净水、盐水、导线、小灯泡、电池开关等。
4。实验方法:出示课本41页下面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了解实验方法。
5。实验提示:在实验中,为了增强实验的效果,我们可以多放点盐或者多加几节电池试一试。
实验中的不变量是电池、小灯泡、电池开关。实验中的变量是水。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做好实验记录。
7。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结果。
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是不一样的,盐水的导电性能最强,其次是自来水,导电性能最弱的是纯净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了解了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同时我们还知道我们人体也是一个导体。在这堂课的最后,我们还做了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实验,明白了盐水的导电性能最强,其次是自来水,而纯净水的导电性能是最弱的。
【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人也是导体。
导线性能实验:盐水最强,其次自来水,纯净水最弱。
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7一、说教材
《导体和绝缘体》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电》中的一课。本课内容安排在学生能利用电线、电池使小灯泡发光,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电路出故障了”,设计制作了“电路检测器”之后,便于学生利用电路检测器认识和检验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同时,在此基础上又安排了“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我来做个小开关”等课题。学好本课是之前学习的一个运用与延伸,又是后续研究内容的一个基础。
二、说教学目的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的地位,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检测一块橡皮和多种物体的过程,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2、经历预测、检测、记录、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在活动中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仔细斟酌后,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经历科学检测多种物体的活动过程;难点为:经历预测—检测的科学探究过程。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探究能力和协作精神。因此,根据本课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的模式组织教学。
五、说课堂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课始,创设情境,将不同的物体放入自制电路检测器装置中,猜测小灯泡是否会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结合教师的演示实验,引领学生认识像铜丝这样的物体能使电流通过,叫做导体;像塑料这样的物体不能使电流通过,叫做绝缘体;从而揭示本课研究的主题。
2、探究学习自主构建
这一部分是本堂课的主要环节,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首先是科学检测一块橡皮;其次是科学检测多种物体。这一环节,采用了预测—验证的探究模式,通过分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析、质疑,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3、拓展研究安全教育
铃声不是学习的结束,有吸引力的课外活动更能延伸课堂的精彩。最后一部分,设计了一些问题:电线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设计成这种结构?巩固所学内容。最后还设计了一个课后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绝缘材料?哪些地方运用了导体?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注意安全用电?抛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在课后继续调查研究,有效地保持了学生的研究热情、拓展了研究的时空。
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2、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趣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请一个学生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
学生观察:说说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你能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吗?
生:将电线重新接上就可以了。
生:我用回形针将电线连接起来。
生:我用钥匙圈将电线连接起来。
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检验活动:哪些物品连接在两条电线间也能使小灯泡发亮?
1、探究:简单电路演示中,灯泡亮与不亮的原因分析是什么?
学生交流答案。
2、预测:同学们带来的物品中,哪些能连接电线使小灯泡亮起来呢?
3、学生操作:实际检测。
小组长拿出老师课前为同学们准备的检测器材。
(1)将所带物品有序地放到桌子的左边。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实验物品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
(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记录表上。
(6)检测其他物体。
4、讨论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5、交流探索结论:像铁钉、硬币这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木头、塑料、橡皮泥这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三、探究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1、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分析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吗?打开我们带来的导体或绝缘体,分析推测各种材料的作用。
2、探索导体和绝缘体不同的用途。
在电器中,凡是需要电流通过的部分,都要用导体,导体外部或导体间需要隔离的部分一定要用绝缘体,以防漏电。因此,在各种电工工具中,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必须用绝缘材料做成,这样人在操作时才能安全。
四、拓展延伸: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请以少先队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教育大家都来安全用电,好吗?
2、师:安全用电,同学们不但要自己记在心里,而且回到家以后,还要向其他人宣传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电的知识。



